• <bdo id="g6iik"><center id="g6iik"></center></bdo>
    <xmp id="g6iik">
  • 從餐桌到宇宙!載人航天4000余項成果廣泛應用

    來源:揚子晚報 | 時間:2023-08-19 05:51:13

    隨著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已正式運行。8月18日,在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上,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表示,截至目前,空間站已圍繞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間新技術領域,在軌實施了110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部分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應用成果。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30余年來,已有4000余項成果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

    科學實驗設施基本完成測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空間站設置了25個艙內實驗機柜與一系列艙外設施。當前,空間站科學實驗設施基本完成測試,在軌運行穩定可靠,具備了大規模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能力。這些國際一流的科學研究與技術試驗設施,有力支撐空間站成為我國當前覆蓋學科領域最全、在軌支持能力最強,且兼備有人參與和上下行運輸等獨特優勢的“國家太空實驗室”。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指揮、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王強介紹,高精度時頻實驗柜內的冷原子微波鐘、光鐘和氫鐘將聯合跑出時間高精度,實現幾億年誤差1秒,為基礎物理實驗提供定標;世界領先的超冷原子物理實驗平臺,有望制備100皮開爾文量級的超低溫量子氣體,獲得物質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這一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在地面無法實現。

    每臺實驗柜,都是一個小型的太空實驗室。王強以無容器實驗柜為例,在太空,實驗材料可以通過靜電懸浮技術懸在柜中,利用激光對其熔融、冷凝,便能得到“太空材料”,相關的實驗數據及材料都將回到地面實驗室做進一步研究?!袄眠@顆直徑約3毫米的金屬小球,科學家甚至能開展行星起源的研究?!蓖鯊娬f,“我們利用微重力環境,找出在地面上被重力掩蓋的規律及其機理,才能指導材料制備和工藝改進,為科技進步和國民經濟提供戰略支撐?!?/p>

    已創造近百項“中國第一”

    高等植物“從種子到種子”的空間長周期培養、國際首次在空間實現人類胚胎干細胞體外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并存活33天、首次利用空間飛行器在軌二次釋放微小衛星為航天器編隊飛行奠定技術基礎……王強介紹,在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和第二步任務中,空間應用系統已創造近百項“中國第一”,填補了我國空間科學與應用等相關領域50余項空白。

    在空間站,已有110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在軌實施,共產出原始實驗數據近百萬億字節,并利用載人飛船下行了近300個實驗樣品。圍繞這些實驗樣品開展的地面研究,已有部分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

    航天員到太空“出差”過程中因環境變化導致的生理變化,是航天醫學研究的重點?!昂教灬t學不僅服務于航天員,也能服務千家萬戶?!陛d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表示,科研團隊已獲取了人體在長期航天飛行條件下,骨骼、肌肉、生物節律等10余類、上萬條實驗數據。對這些變化的認識和理解,對大眾健康將起到積極作用,如為航天員開發的骨丟失對抗儀、穿戴穴位刺激儀等高效、無創、易操作、可穿戴的儀器,能為退行性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等人群帶來幫助。

    30余年來,載人航天工程的4000余項成果已經走入日常生活??臻g實驗獲得的一種非晶合金制備方法,已經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設備的量產零部件;航天育種搭載實驗育成主糧審定品種240多個,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種400多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逾3600億元,年增產糧食約26億公斤;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生物材料、藥物、醫療和農業技術。

    巡天空間望遠鏡正抓緊研制

    當前,國際領先的巡天空間望遠鏡正在抓緊研制。林西強介紹,巡天空間望遠鏡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入軌后將開展17500平方度的大面積天區深場巡天觀測,以及不同類型天體的精細觀測,預期在宇宙學、暗物質與暗能量、星系與活動星系核、銀河系與緊鄰星系、恒星形成與演化、系外行星等問題上取得豐碩的開創性科學成果。

    中國載人航天已與多家航天機構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一些項目已順利實施,更多合作項目正在醞釀孵化。林西強透露,我國與聯合國外空司合作的首批國際合作項目載荷將很快在空間站開展實驗,與歐空局聯合實施的10個空間應用項目也在有序推進。

    目前,空間站正在面向社會征集空間科學與應用項目,已征集到近700項項目建議??臻g站后續還將對實驗機柜及相關設施進行動態調整和維護升級,新型科學儀器與試驗載荷將持續研制并上行。工程計劃在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領域布局哺乳動物培育、腦科學研究等儀器設備,面向深空探測需求建設受控生命生態系統驗證相關技術,結合基礎物理發展態勢面向復雜等離子體研究布局新型科學實驗機柜等。

    在太空開展的科學實驗,還將為我國后續的深空探測任務提供支持。李瑩輝表示,已開展的航天醫學實驗既是為了解決航天員在空間站長期、高效、健康地飛行,同時也瞄準深空探測的低重力效應、輻射效應等建立模型,為后續探索進行理論和技術儲備。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劉蘇雅

    標簽:

    業界
    移動互聯網

    ©2003-2020 CMS科技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51 46 76 11 3 @qq.com   浙ICP備2022016517號-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