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北京8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指出,現代海豹的古代近親——形似水獺、生活在2300萬年前的瓦氏河川獸(Potamotherium valletoni),可能曾用胡須進行覓食和探索水下環境,這項研究結果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古代海豹如何從陸上生物過渡到水下生物。
該論文稱,雖然現代海豹生活在海洋環境中并用胡須感知水下振動來確定食物方位,但古代海豹近親主要生活在陸地或淡水環境中。一些物種曾用前肢來探索周圍環境,此前并不清楚海豹和它們的近親從何時開始用胡須覓食。
瓦氏河川獸在其自然棲居的淡水環境中的藝術復原圖(圖片來自Gabriel Ugueto)。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為研究胡須覓食行為在海豹中的演化,論文通訊作者、荷蘭萊頓大學Alexandra van der Geer和多國科研同行合作,他們對比了瓦氏河川獸和6種已滅絕以及31種現生食肉哺乳動物的大腦結構,包括鼬科、熊和海豹近親。這些大腦結構根據顱內模進行推斷,論文作者對比了冠狀回這個腦區的大小和結構,此前研究發現這個腦區參與處理來自胡須的信號。他們發現,瓦氏河川獸的冠狀回比使用前肢捕食的古代和現生陸生哺乳動物(如亞洲小爪水獺)更大,但與使用胡須探索環境的其他古代海豹近親和半水生哺乳動物(如歐亞水獺)的冠狀回大小差不多。這說明瓦氏河川獸可能曾在覓食時使用胡須,或許同時結合了上肢的使用。
論文作者總結認為,本項研究結果表明,基于胡須的覓食在古代海豹近親過渡到完全水生的生活方式前就已存在,使用胡須或幫助它們適應了水下覓食。(完)
標簽: